近期钯价独占鳌头、屡创新高,并创下逾三年以来的新高。业内人士分析,供给担忧和需求加剧是主要原因。田艳杰分析,一是南非罢工和俄罗斯因乌克兰局势有被欧美制裁的隐忧,加剧了市场对钯金供给短缺的担忧;二是世界范围内的环保意识在与日俱增,使得汽车产业的转化器对钯金的需求大大提高;三是近期黄金钯碳回收跌跌不休,习惯于做多投资品的投资者弃金银而投向钯金,加大了对钯金的需求。"钯金被纳入贵金属行列,那么市场就会自然而然地赋予其避险属性。当今环境下引发避险属性的因素诸多,如市场格局动荡、经济衰退、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顶金贵金属分析师张强分析,恰恰是乌克兰局势紧张叠加了南非生产工人罢工的影响,令钯金这匹商品黑马提早腾飞。张强说,相对于避险,南非钯金生产商的罢工事件更能引发钯金价格的上涨,因为这里涉及到了钯金的供需关系。
《盐城钯碳回收》工人罢工必然导致钯金产量降低,而市场对钯金的需求本来就属于上升阶段。就在需求增加而产量降低的环境下,钯金价格将理所当然地被市场炒高。可想而知,在这种事件发生后,获利最大的将是那些南非的钯金生产商,因为他们手中的钯金价格走高会给他们带来不错收益。据介绍,目前南非矿工罢工已经持续近五个月,导致出口陷入停滞。南非矿工与建筑业联盟(AMCU)和主要铂金生产商所进行的薪资谈判仍在僵局之中。有投资者和交易商称,全球钯金供应开始减少,这意味着若矿工不很快回到工作岗位,将出现供应短缺。南非此次罢工涉及到7万名工人,为史上最长罢工。南非钯金产量占全球的40%。自1月罢工开始以来钯金上涨14%。花旗集团预计全球钯金库存料能满足14周的需求,低于年初的37周。短期或面临阻力田艳杰认为,短期钯金上方将迎来阻力,即前期高点860美元/盎司,一旦能够成功站稳在这一阻力上方,钯价将继续一路北上,反之,将遇阻回落,因此,建议稳健投资者待钯价站稳860美元/盎司阻力上方再入场或加仓。还有业内人士认为,若南非罢工结束,价格会下跌。上一次大规模的罢工在2012年9月得到解决之后,钯金价格当月下跌4.8%,但之后重回升势。这些人士称,汽车行业对钯金的需求虽然改善,但不足以令价格维持在高位,是供应忧虑提供了价格支撑。
张强表示,包括钯金在内的贵金属避险属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够抵抗社会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为投资者的财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货币宽松政策、多个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局部政治动荡不安等直接引发市场的担忧情绪,资金纷纷寻求避险,而在避险方面具有优良口碑的黄金、钯碳回收、钯金等贵金属将成为市场较好的选择。从走势来看,钯金价格走势要好于黄金钯碳回收。因为价格是说明资金流向最好的证明,因此可以说,当前钯金表现出了比黄金钯碳回收更好的避险属性《上海钯碳回收》另据介绍,随着钯金特性的逐步凸显,市场对钯金的重视度也开始慢慢增加,当前国内的钯金投资途径与金银投资大致相同,如银行的纸钯金交易、实物钯金首饰及制品、钯碳回收钯金电子盘交易以及附加在钯金本身的工业属性产品等。
【盐城钯碳回收】国际钯碳回收钯金周三(6月11日)刷新862.50美元/盎司的2001年3月来高位,因投资者担忧南非持续的罢工将影响全球第二大钯金生产国的产量,同时面对日益增加的汽车制造业需求,全球剩下的钯金库存也已十分紧俏。2014年至今钯碳回收钯金已累计上涨20%,无疑是今年贵金属市场表现最佳的商品。今年1月南非矿工举行了近两年的第二次大规模的罢工,要求提薪以更好的工作条件。然而,与矿企薪资谈判不断破裂也导致南非钯金出口骤降,该国经济同样也遭到重创。据咨询机CPMGroup估计,南非钯金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0%,但目前世界上余下的钯金库存仅够维持未来16周的工业和投资需求。与此同时,尽管世界第一钯金生产国--俄罗斯的钯金出口高于南非,但这仅仅是依靠俄罗斯冷战时期所积攒下的库存。更多的分析师认为全球钯金供应正在持续下滑,除了俄罗斯和南非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满足全球的钯金需求眼下涉及南非罢工的矿工共计有7万余人,这也是历史上罕见的情况。在本周一(6月9日)的薪资谈判破裂后,南非新任矿业部NgoakoRamatlhodi表示,将退出未来的谈判。FuturePathTrading经纪商FrankLesh指出,"现在没有任何理由抛售钯金,未来价格极有可能突破1000美元/盎司,并逼近2001年来的历史高位。"另外有分析师认为,今年两座全新钯金ETF的设立也是驱动钯金价格持续走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为止,钯金ETF的总持仓量在280万盎司,超过了俄罗斯一年的钯金产量但是,CPMGroup分析师RohitSavant却表示,"投资者应当在850美元/盎司上方逢高做空钯金,因为越往后上涨将越发艰难。Savant还强调,"一旦南非罢工停止,钯金价格很容易出现暴跌。回顾2012年9月,当时南非一次类似的大规模罢工暂时结束后(当然后来又再度发起),当月钯金价格立即暴跌近5%。此外,尽管汽车制造业的需求在增加,但并不足以支撑当前的价格继续走强。"